北京白癜风医院 https://wapyyk.39.net/hospital/89ac7_map.html

《孟子》有云:口之于味也,有同嗜焉;耳之于声也,有同听焉;目之于色也,有同美焉。意思是世人对美味的食物、好听的声音和娇隽的容颜,都有相同的喜好。

川味豆豉名店“口同嗜”得名即源于此,字明义彰,斯文得体,而“嗜”字古时又有豆豉之义——刘熙《释名》:豉,嗜也——更显言之有理,实至名归。光看招牌,成都这家曾经主营豆豉的传统酱园就顶值得称道。

提督街口旧照

口同嗜的前身是一家小作坊,年由成都人廖大五创办,后由周厚甫继业于提督街,专门制售豆豉。周氏豆豉做工精良,出品油润发亮,散籽成粒,入口绵软化渣,鲜香回甜,深受街坊邻里欢迎。周氏原为官宦,颇有旧学底蕴,自为其店取名口同嗜,请当时成都奇人书家廖灼亲书,并于四十年代在西大街38号增设分号。

廖父为清末秀才,廖灼在父殁后无力为生,“加入”丐帮,凭一手好魏碑讨口饭吃。提督街名药店肖集翰、阿魏丸、存名眼镜店招牌及川菜名店竟成园之堂屏均出其手。尽管笔墨功力深厚,但因身份卑微而被雇主要求不能落款,竟成园老板陈伯勋就因那副对联偶署其名,只好蔽之深阁羞于示人。未曾想七十年后,该堂屏竟卖出百万之巨,可见廖氏造诣之深,这自是题外话。

抗战时期的口同嗜店铺

口同嗜豆豉的主料选用优质绵竹黑豆,由绵竹城南门粮食行商廖茂生、*尊之在当地代为收购,每年为口同嗜代购黑豆一千石以上(约10万斤),用人力板车运往成都,一板车最多可拉豆子二十多石,天气晴好时,快者三四天就能送达成都。

关于口同嗜豆豉的制作工艺源流有两个说法,一说是廖大五承自另一款著名豆豉——潼川豆豉的技法,一说是由廖氏自研自创。不管如何,它都是先期川味豆豉的杰出代表。制作前,先挑出体大均匀,豆粒饱满,表皮光滑无破损的新鲜黑豆,经淘洗、浸泡、沥干、蒸熟、堆凉、入室装簸等工序后再进行制曲发酵。

早年的口同嗜一直采用四川传统的毛霉型豆豉生产工艺,自然接种,低温生产,尽管酿造周期长,但口感好,品位高,风味醇正。每年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投料生产,又经翻曲、出曲、成曲、搓曲,加入川盐、白酒、大小茴香、花椒、胡椒等料拌合后,才装坛密封发酵半年,方出上品豆豉。

川味豆豉

五十年代以后,成都开始引入米曲霉型豆豉制法并广泛运用,该法生产周期短,不受季节限制,但口味上较传统制法相去甚远,故八十年代初,成都酿造业又开始采用老法制豉,不过后来还是由于“效率不高,不适应发展需要”,渐被“先进理念、技术和设备”代替,如此,老传统风味当然也就被代替了。

成熟的口同嗜豆豉比当时其它豆豉颗子更大,色泽更黑更亮,咸淡适中且略回甜,更有股独特清香,滋味厚重深长。出售时用荷叶包装亦一大特色,不仅成为蓉城市民喜爱的调味料和下饭菜,常用于烹制回锅肉、麻婆豆腐、蒸腊肉等菜肴,还是许多川菜餐馆及川味小吃店的首选,像李劼人小雅饭店的豆豉葱烧鱼、治德号的小笼蒸牛肉,更非口同嗜豆豉不能出味。

川菜豆豉鲫鱼

五十年代初,口同嗜与太和号、宏发长、老同兴、生生酱园、大通酱园、茂生源等七家酱园被确定为成都酿造业重点户,年公私合营后改为口同嗜酿造厂。年,口同嗜酿造厂并入太和酿造厂,更名成都市蔬菜公司第二酿造厂,在随后的十多年里,口同嗜豆豉生产一度中断。

年,第二酿造厂复名为国营成都市太和酿造厂,同时口同嗜豆豉作为旗下品种也恢复了批量生产,老字号重新焕发容光,数年内畅销川内外,年还曾远销日本,年被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。九十年代之后,随着厂制变更等各种原因,口同嗜再度惜别百姓餐桌,又一次消失了。

关于川酱巨擘——“正府街太和号”的龙门阵,另文再叙,敬请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chijianga.com/dqjyc/1383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