酱缸今犹在,不见打耙人谨以此文纪念姥姥
姥姥已经过世很多年了。我没见过奶奶,是姥姥一手把我带大的。虽然我已年近不惑,姥姥的照片都已经泛*,但是脑海中清晰地记得姥姥紧紧的牵着我的小手,寸步不离的守护小小的我。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家庭,八九十年代,什么都是自己去劳动,自给自足。衣服自己做,鞋子自己做,粮食自己种,蔬菜自己种,衣食住行,全靠自己,是真真正正的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。 小的时候调皮,经常把姥姥做鞋的鞋样弄坏,但是姥姥从来不曾责备我。许许多多的记忆碎片,让从前经历的那些苦日子,变得温暖而甘甜。 鞋样(图片来源于百度)无数的记忆碎片中,有一幕最是感到温馨数字而难忘:正午的阳光暖洋洋的,打在姥姥藏青色的褂子和银色的发丝上。姥姥坐在酱缸前的木凳上,拿着一把木头做的耙,一耙一耙的上下打着,神态认真而慈祥。看着酱缸里上下翻涌的*豆酱,闻着那独特的酱香,那时候总是忍不住去后园子摘一根*瓜,蘸着大酱,吃的那叫一个香。 后来,姥姥不在了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,农村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进步着,小卖店里,成袋的*豆酱、豆瓣酱也越来越多。渐渐的农村的大多数人也都不自己下酱了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,村、乡、镇、省会,我也渐渐的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哪一方土地。但是年纪越大,越怀念从前的味道。很多人觉得又咸又臭的酱缸大酱,反而让我觉得无比的亲切。 再后来,我回到家乡,开始推广家乡的特产。第一个想到的,就是当初的酱缸大酱。经过和年长的人学习和反复试验,终于做出了童年时候的味道。但是,酱缸今犹在,不见打耙人!多么想念我的姥姥啊! 图片来源于百度,和文中人物无关!东北特产酱缸大酱,通常都是在年前将*豆洗净烀熟捣烂做成酱块,放在屋里棚板或柜顶上,因室内有温度,能使酱块发酵,待到来年旧历四月十八前取下酱块刷净绿毛,掰成小块入缸,一层酱渣一层盐,再加入适量净水,天天日晒打耙,缸上边蒙一层纱布,防止刮风进入杂物灰尘,经过一个多月的日晒,酱色深红,即可食用。豆酱制作简单又易保存很长时间,是一年四季中常食的佐料。年节包饺子时炸点油酱放里面好吃,夏天熬茄子、豆角时放点大酱更好吃。酱缸里秋天还能腌*瓜、土豆、倭瓜、芹菜叶和根等各种酱咸菜食用。 东北老式农家大酱腌制大酱缸咸菜酱*瓜子酱菜小咸*瓜子酱缸*瓜淘宝¥19.98购买图片来源于百度(酱缸咸菜)关于东北大酱,最初起源应该是满族。在清宫御膳食中,常常要备有一碟生酱和蘸酱菜。慈禧太后听*后,御厨们怕生酱、生菜吃坏了老佛爷,便琢磨出几道不搁酱菜而又别具风格的日常菜肴,这就是清宫有名的“四大酱菜”,有“炒*瓜酱、榛子酱、豌豆酱、胡萝卜酱”。清宫在顺治十年(年)建立了酒醋房,设酱匠16名,专门制作宫中所用的清酱、面酱、豆酱、酱豆豉、酱*瓜、酱茄子、酱萝卜、酱瓜条、酱冬瓜、酱糖蒜、酱紫姜、酱莴笋、酱苤蓝、酱包瓜等各种酱和小菜。 不知道闻着臭,吃着咸的东北酱缸大酱,您吃过吗?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chijianga.com/dqjyc/13099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酒糟鱼,香辣可口很下饭,吃起来真过瘾
- 下一篇文章: 这道豆豉鲮鱼比米其林大厨做的还好吃豆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