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是人人皆宜这种情况千
最近有位读者在“微博问答”向我说她的舌头总是很红,该怎么调理? 舌头很红是内热重的表现,原本我以为她的体质就是如此,后来才知道,她每天早上都要用干姜、红枣煮水喝,目的是为了除湿,这样已经喝了2-3年了。 巧看舌苔辨“湿邪” 舌苔*腻是湿热,舌苔白腻是寒湿 姑且不说她体内是否有湿,即便是有,也要区分到底是属于哪种湿。 中医将湿邪分为湿热和寒湿2种,干姜能祛除的湿是寒湿,因为干姜是温性的,可以蒸化寒气。更重要的是,她用大枣和干姜配伍祛寒湿,只会助纣为虐,因为大枣是甘性的,要想祛除寒湿,干姜搭配陈皮才更适合。 ▲陈皮 这里可能很多人不清楚如何分辨湿邪,办法很简单,舌苔的情况就能帮你判断:如果舌苔白腻,就是寒湿;如果舌苔*腻,就可能是湿热。 舌苔白腻的寒湿,用姜能起到祛寒化湿的效果,但如果体内根本没有湿,那么喝干姜水就相当于人为地制造疾病,很有可能把原本平和体质喝成阴虚体质。 早上吃“姜”能养生 但一定是生姜 可能有人要问了,中医不是说“上床萝卜下床姜”吗?早上起来吃姜,不是能养生吗? 吃姜确实能养生,但要看你吃的是什么姜,适合早上起来吃的姜,或是喝的姜水,一定是生姜,因为姜通疆域的“疆”,有护卫体表的意思,生姜味辛性温,长于发散风寒,早上起来吃片生姜或是喝杯生姜水,能帮助身体抵御入侵的外邪,特别是风寒之邪,起到守卫身体这个“疆域”的作用。 为此,“下床姜”除了要用生姜,还应该是带皮的,这样才能更好的固守体表。 ▲生姜,性温 而且,中医用“走而不守”来形容生姜,意思是没有经过炮制的生姜,辛窜的性质很强,御寒的力量能走行到体表。也说的是早上吃生姜,更能帮你预防接下来一天受到的风寒。 但干姜就不同了,干姜是由生姜晾晒而得,也就是经过炮制的姜,它的辛散之性已减,热性增加,更偏于治里寒之症,所以中医常用干姜,治疗脾胃虚寒者的吃点凉就容易胃疼、泻肚的问题,或是肺气虚的人,受寒或是吃凉的食物后咳喘痰多的问题。 干姜的特点是“能守能走”,意思是可以兼顾外表和内里。也是这个原因,干姜没有生姜驱散外邪的力量集中,所以我们感冒受凉时,常说的要喝杯“姜糖水”,选用的一定是生姜,而不是干姜。 ▲干姜,性热 更重要的是,生姜是温性的,干姜是热性的,所以干姜更容易使人上火。有严重的脾胃虚寒、遇冷就泻的人,适合用干姜调理,非此就不适合长期吃,因为长期用热性大的干姜调理身体,会耗竭体内阴液由此阴虚,这位读者的舌头很红,很难说和她喝了两三年的干姜大枣水不无关系。 “夏吃姜”散寒祛湿,有讲究 受寒有内热,葱白汤更适症 关于姜,中医还有个说法是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。很多人可能都在疑惑,为什么夏天这么热,还要多吃温性的姜呢? 之所以夏要吃姜,和人们夏天贪凉以及夏天容易生湿有关。姜能散寒祛湿,但并不是所有的受寒都能用姜来散寒,姜所散的“寒”一定是单纯的风寒。如果在受寒的同时兼有内热,也就是感冒时嗓子也疼了,就要慎用姜了,因为用生姜很可能助长热性,在体内引发一场“燎原大火”。 ▲葱豉汤,葱性质温润,不上火 这个时候如果把姜换成葱,同样可以起到驱散寒气的作用。因为葱也是温性的,但葱不同于姜,葱的性质是温润的,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因为吃多了姜而上火,而不会因为吃葱过多而上火的原因。 《伤寒论》中就有个专门针对风寒初起的葱豉汤,它只有2味药,一味是葱白,另一味是豆豉,但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豆豉不是“老干妈”那种酱料中的豆豉,而是经过特殊炮制,专门入药的淡豆豉。 《本草纲目》中对淡豆豉的描述是“得葱则发汗”。也就是说,当夏天因吹空调而受寒,嗓子却发紧甚至干疼时,就可以用这葱豉汤来散寒解表,由此还避免了因热性过高而加重内热的情况。 END 年中庆典, 一天! 全店满99-5;-15;-30 各类爆款养生好物,价格直降中 竹蔗茅根清舒茶,39.8元/件,券后28.6元/件 五红玫瑰润颜糕,55元/件,券后37.5元/件 阿胶白苓膏、阿胶桑杞膏,元/件,券后85.5/件 ↓↓点击图片,进店领券吧↓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chijianga.com/dqjfb/5954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药知道你知道吗,原来豆豉也是一味中药
- 下一篇文章: 烟草局内幕钻石金一品荷花烟价格及参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