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白癜风医院 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zdxbdf/
讲述人:卢兴波(成都)每年初春,不论农活再忙,母亲都会抽出时间制作一种美食——艾馍馍。母亲制做的艾馍馍,在亲朋好友中很受欢迎。若是哪年稍有迟延,就会有亲友追问时间,他们会帮忙采摘艾草。艾草长在田埂菜地间,极不起眼,浅伏于地表,有的星星点点,有的连成一小片。艾草叶片很小,淡绿色带一层浅浅的绒,柔弱轻盈,惹人怜惜。这种野草极其轻弱,即使一大筐艾草,加工出来也没有多少。母亲小心将它们采摘下来,待到收集足够,洗净加入大锅中煮透捞出,再与汤圆粉(糯米粉)反复揉合均匀,直到面粉墨绿如翡翠。揉面这种活非常费力气,我帮助揉过几次面,简直舒筋活血,强身健体。将腊肉、咸菜、葱蒜等食材切细,加入微量食盐、花椒粉等调料,拌匀以作馅料。用揉好的面将馅料包入,搓成鹅蛋大小,再用一片包谷叶将面团裹好即成。待到几十个馍完成,放入大蒸锅开猛火蒸。一个多小时后,整个屋子烟雾弥漫,腊肉的咸香与野草清香充分化合,熏得人暗咽口水。出锅的艾馍馍,除留少量自己尝鲜外,大部分分发给了亲朋和邻里。馍馍软糯粘牙,艾草清香扑鼻,吃过口中余味长留,确实非常解馋。亲朋好友说,我母亲制作的艾馍馍味道最好。姑婶舅妈等人也会做,我也尝过,同样的食材,同样的做法,但味道始终不及母亲做的香浓。可惜那时的我对这种乡野土食不是很“感冒”,也许是因为糯米食品不易消化,每年仅浅尝几个,并不是特别馋涎。母亲的另一种拿手美食,是自制豆豉。艾馍馍的制作,我曾有意无意全程观摩,还曾身体力行帮助揉过面。这豆豉的制作就不甚了解,如何煮黄豆,如何发酵,调料如何搭配,我从来没有看过一眼,每次都是母亲独自料理。最初制成的是人们熟知的水豆豉。将水豆豉晾干些许水分后,捏成比拳头略小一团,可以更好地存放。每遇阳光明媚,母亲将豆豉端到阳台上晾晒,这时才会引起我的注意。此刻的豆豉黄得干净清爽,颗粒瘦长,正与阳光发生化学反应,散发出淡淡的干香。有时,我会忍不住抠一粒下来品咂,咸香十足,余味悠长。用来下饭炒菜,总能提味增香;自制回锅肉,更是不忘添加。制作豆豉是客家人的一项传统技艺。这么多年,我见过且尝许多人家制作的豆豉,味道都不如母亲做的好。这几年,常到洛带古镇或是其他乡场,能看到很多类似的豆豉摆在街上售卖。相比之下,味道倒在其次,关键是卖相极差,不是乌黑黯淡,就是灰不溜秋,像在泥浆中走过一遭,让人不敢有食欲。记得母亲以前说过,豆豉很难捏成团,有的人为图省事省力,加入煮熟的红薯泥或土豆泥强行黏成团,影响外观更影响口感。母亲制作的豆豉,加入更多的是生姜,靠姜丝纤维凝成团,不但干净清爽,味道也更浓郁。母亲走了,在一个儿女安好、刚刚可以安享晚年的年纪。又是一个春天,正是艾草满地疯长的时节。那些叔伯婆婶侄男侄女们,也许偶尔还会怀念艾馍馍的味道。从前不怎么“感冒”艾馍馍的我,现在再也没有机会吃到。至于豆豉的制作,如今只恨当初没有去学。至于别人家做的,摆在乡场上售卖的,我现在连多看一眼的欲望都没有了。讲真实故事,自己的,他人的,都可。字数控制在字内,原创首发。面向四川省内征稿。勿用附件,标题务必注明“时光”。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《宽窄巷》副刊选用。投稿信箱:huaxifukan

qq.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chijianga.com/dqjzy/1544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