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剖薯蓣丸一
前年和去年,猫带大家一起做了薯蓣丸。 今天,猫要把薯蓣丸给解剖了。 为什么呢? 因为冬天到了。。。 额,很多人又开始要进补了,市面上各种补药补品也开始出现了。 薯蓣丸这个方子,最早见于《金匮要略》中,可以算是滋补方剂的鼻祖。 这个方子,在《金匮要略》中也显得很奇葩。 因为《金匮要略》中的大部分方剂都是以药简力专著称的,药不过七八味,但是用对了效果都特别好。 而这个薯蓣丸,竟有21味药! 有些人大概翻翻《伤寒论》或《金匮要略》,或者道听途说,然后就到处说现在医生医术不行呀,开个方子动不动20几味药,有能耐的中医,都是七八味药就搞定疾病的。然后,就被薯蓣丸这朵奇葩华丽丽滴打脸了。。。 (不要笑,猫当年也是。) 薯蓣丸方子大,药味多,因此除了有打脸的效果,还具备了滋补型方剂的全部要素。 正因为此,猫决定今天把它给剖了。 嗯,绝不是记它打脸的仇。。。 《金匮要略》是这么写薯蓣丸的: 虚劳诸不足,风气百疾,薯蓣丸主之。 这话文绉绉的,猫翻译过来就是: 年纪大了,腰酸背痛腿抽筋,这是缺钙,哦不,是虚劳。。。得补。。。《金匮要略》记载的薯蓣丸,一丸,顶别的五丸。。。 总之,就是各种虚弱和过劳造成的内伤外感的疾病,都可以用薯蓣丸。 (具体怎么判断虚劳,这个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。但不讨论,不代表所有“腰酸背痛腿抽筋”都是虚劳。。。都是大人了,应该懂得分辨玩笑。。。) 薯蓣丸的21味药,不太好记。去年猫带大家做薯蓣丸时,曾经把这个方子编成了口诀,如下: 姜兄弟捎信,叫窦叔冬令早归,慎防*脸胡人劫猪草。 (沃尔沃也编了一个,可惜猫忘了。。。) 这像是依据黑话,翻译过来就是21味药: 姜(干姜)、兄(川芎)、弟(干地*)、捎(芍药)、信(杏仁) 叫(阿胶)、窦(豆*卷)、叔(薯蓣)、冬(麦冬)、令(茯苓)、早(大枣)、归(当归) 慎(神曲)、防(防风)、*(桂枝)、脸(白蔹)、胡(柴胡)、人(人参)、劫(桔梗)、猪(炒白术)、草(炙甘草) 这句“黑话”,只是便于把方子记下来。 但是,如果要解剖薯蓣丸,这样记下药名并没有什么用。。。 因此,猫还有更高级的记忆方法。 猫自己是这样记这个方子的。 组药是:桂枝、芍药、干姜、大枣、炙甘草。 有点中医基础的一定一看就知道。对了,就是桂枝汤的变化。 要说变化,就是生姜变成了干姜。但猫认为这是考虑制丸的工艺,因为制丸前是要把各种药打粉的,而生姜显然不好打粉,所以就改用了干姜。 所以,猫的理解,这里其实就是桂枝汤。 桂枝汤,就是薯蓣丸的基本骨架。 要说桂枝汤,简直可以写一本书了。猫的重点是解剖薯蓣丸,所以多余的话就不说了,只说相关的重点: 桂枝汤,在《伤寒论》中,既是太阳中风证的主方,又是太阴中风证的方剂。一般我们认为,桂枝汤是解表散寒方,实际上,仅仅是个解表散寒方的话,桂枝汤是当不起“群方之冠”的美名的。 在猫看来,桂枝汤首先是一个补虚方。因为无论太阳中风还是太阴中风,都是虚证,只是虚的程度还不重。但是,适用于虚证,就是这个方子的一个可能的变化方向。 其次,桂枝汤的解表(这个说法是有争议的,姑且谓之解表),是通过调理气血化生之源达成的。也就是说,桂枝汤可以通过调补里虚(这个虚当然不是四逆汤证那种阳衰的虚证)来驱散外邪。 well,well,well。。。 有人会说,桂枝汤的功效给你这么一说,怎么和薯蓣丸条文:“虚劳诸不足,风气百疾,薯蓣丸主之”的描述这么像呢? 因为桂枝汤就是薯蓣丸的骨架啊! 咱不是解剖么? 刀,咱就直接把薯蓣丸的骨架子刨出来! 谁叫这厮当初让猫打脸的。。。 哼。。。 灵猫法师码字不易,欢迎打赏!
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chijianga.com/dqjtz/5507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第六章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节
- 下一篇文章: 薯蓣丸*式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