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节
大医精诚,养浩然之正气,极天地之大观。 第六章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节 第16条 虚劳诸不足,风气百疾,薯蓣丸主之。 导读:《金匮要略》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《金匮要略诠解》中分类方法,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。注释多选清代、近现代医家著作,受个人认知所限,不免有所偏颇,读者需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结合临床,注重自我理解。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! 子恒试注 虚劳病,气血阴阳皆有不足,风邪易袭而致病。治疗选择薯蓣丸。薯蓣丸以山药配四君补气,以四物加阿胶、麦冬滋阴养血,合桂枝汤调和阴阳营卫,加柴胡、防风、豆卷以祛风;杏仁、桔梗开宣肺气,白蔹散结气、神曲解诸药滋腻。 清·尤怡《金匮要略心典》 虚劳证多有挟风气者,正不可独补其虚,亦不可着意去风气。仲景以参、地、芎、归、苓、术补其气血,胶、麦、姜、枣、甘、芍益其营卫,而以桔梗、杏仁、桂枝、防风、柴胡、白蔹、*卷、神曲去风行气,其用薯蓣最多者,以其不寒不热,不燥不滑,兼擅补虚去风之长,故以为君,谓必得正气理而后风气可去耳。 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集注 虚劳诸不足者,谓五劳。诸虚、百损也。上条以热伤干血为言,此条以风气百疾立论。热伤其上之血分,则病肺痈;热伤其下之血分,则病干血。风中其外之气分,则病肺痿;风中其内之气分,则病百疾。主之以薯蓣丸,散诸风邪,补诸不足,滋诸枯槁,调诸荣卫,故其药温润共剂,补散同方也。 徐彬曰:虚劳不足证,多有兼风者,正不可着急治风气,故仲景以四君、四物,养其气血;麦冬、阿胶、干姜、大枣,补其肺胃;而以桔梗、杏仁、开提肺气;桂枝行阳;防风运脾;神曲开郁;*卷宣肾;柴胡升少阳之气;白蔹化入营之风。虽有风气未尝专治之,谓正气运而风气自去也。然以薯蓣名丸者,取其不寒不热,不燥不滑,脾肾兼宜,故多用以为君,则诸药相助以为理耳。 清·*元御《金匮悬解》 虚劳之病,率在厥阴风木一经。肝脾阳虚,生气不达,木郁风动,泄而不藏,于是虚劳不足,百病皆生。肺主收敛,薯蓣敛肺而保精,麦冬清金而宁神,桔梗、杏仁,破壅而降逆,以助辛金之收敛。肝主生发,归、胶,滋肝而养血,地、芍,润木而清风,芍穹、桂枝,疏郁而升陷,以助乙木之生发。土位在中,是为升降金木之枢,大枣补己土之精,人参补戊土之气,苓、术、甘草,培土而泻湿,神曲、干姜,消滞而温寒,所以理中而运升降之枢也。木位在左,是为克伤中气之贼,柴胡、白蔹泻相火而疏甲木,*卷、防风,燥湿土而达乙木,所以剪乱而除中州之贼也。 清·曹颖甫《金匮发微》 虚劳诸不足,是为正虚。风气百疾是为邪实。正虚则不胜表散,邪实则不应调补,此尽人之所知也。若正虚而不妨达邪,邪实而仍应补正,则非尽人之所知也。仲师虚劳篇于*芪建中、八味肾气丸已举其例,复于气血两虚,外感风邪者,出薯蓣丸统治之方。所用补虚凡十二味,舍薯蓣、麦冬、阿胶、大枣外。实为后人八珍汤所自出,去风气百疾者凡九味,白敛能散结气,治痈疽疮肿,敛疮口,愈冻疮,出箭镞,止痛,大率能通血络壅塞而排泄之力为多。盖风之中人,肌腠外闭而脾阳内停,方中用白敛,所以助桂枝之解肌也。风中皮毛,则肺受之,肺气被阻,咳嗽乃作,方中用桔梗、杏仁所以开肺也。气血两虚,则血分热度愈低,因生里寒,方中用干姜,所以温里也。风气外解必须表汗,然其人血虚,设用麻*以发之,必致亡阳之变,故但用防风、柴胡、豆卷以泄之。且风着肌肉,脾阳内停,胃中不无宿垢,胃纳日减,不胜大*、枳实,故但用神曲以导之。要之补虚用重药,惧不胜邪也。开表和里用轻药,惧伤正也。可以识立方之旨矣。 清·沈明宗《张仲景金匮要略》 此治肝虚致病之方也。诸不足者,因肝脏血虚,木盛生风,乘吸胃中津液,以致营卫不生,五脏皆虚,故为诸不足、风气百疾。所以四君、四物平补肝脾气血。麦冬、阿胶以养肺肾之阴,兼驱伏风,姜枣宣行营卫,桔梗、杏仁开提肺郁,使治节有权,则风木得平,桂枝、防风行阳化郁,使肝气上升而不凌土,以神曲去湿,健脾开郁。白蔹引肺药补肺,而生肾水。豆*卷引脾药补脾而生营血。柴胡升发少阳之气,而为转运之枢。薯蓣独多者,肝虚用甘味之药,培土济肝之义也。 清·陈修园《金匮要略浅注》 此方虚劳,内外皆见不足,不止上节所谓里急诸不足也。不足者,补之。前有建中、*芪建中等法,又合之桂枝加龙牡等法,似无剩义,然诸方补虚则有余,去风则不足。凡人初患伤风,往往不以为意,久则邪气渐微,亦或自愈,第恐既愈之后,余邪未净,与正气混为一家,或偶有发热,偶有盗汗,偶有咳嗽等证,妇人经产之后,尤易招风,凡此皆为虚劳之根蒂,治者不可着意补虚,又不可着意去风,若补散兼用,亦驳杂而滋弊,惟此凡探其气味化合所以然之妙,故取效如神。 刘渡舟《金匮要略诠解》 本条论述气血两虚又感风邪的辨证论治。虚劳病人,由于脾胃虚弱,气血不足,则易被风邪所袭,因而肺气闭郁,则心中郁烦,腰酸骨节烦疼;风邪扰于上,则头晕目眩;脾胃虚弱,则食少不化;气血虚损,故少气乏力,羸瘦,惊悸失眠。本证若单纯补益气血则有恋邪于里之弊,若单纯攻邪则又有伤正之虑,必以正邪兼顾之法,才能祛邪而不伤正,扶正而不留邪。薯蓣丸,君以薯蓣健脾益阴,治在扶正;臣以人参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佐薯蓣健脾以益气;当归、川芎、芍药、干地*、麦冬、阿胶养血而滋阴;配以柴胡、桂枝、防风祛风而散邪;桔梗、杏仁、白蔹则利肺开郁,以行治节;佐以豆卷、神曲运脾气,行药力,有补而不膩之功。 胡希恕《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》 这个方子应用的机会是不太多。他说这个虚劳的人啊,因为体弱,他容易招受外感,所以风气百疾,就是时有寒热,他用这么一个方子。那么这个方子咱们看一看,他用薯蓣,薯蓣这个药,就是山药了,这是一个健胃的药,甜药嘛。那么这里面,这个建中、健胃药很多,你像理中汤,人参、白术、干姜、甘草,这不是理中汤吗,他理中汤又加上薯蓣,胃喜燥不喜湿,加利水的药也是健胃的办法,所以他用理中的基础,主用薯蓣,更健胃建中。那么另外呢,他在这里头又加上茯苓,这一系列的啊,都是健胃。 他另外呢,就是滋阴补血药,你像地*、川芎、芍药、麦门冬、阿胶、当归,这一系列都是一个滋阴补血。滋阴补血、理中健胃,这就是他所说的虚劳诸不足,治虚劳的。那么再有呢,就是治寒热有些药了,曲、豆*卷、柴胡、桔梗、杏仁,这一系列的药,就是治这个时而寒热。 用的机会是不太多,不像前头那几个方子,做个参考吧,这个方子就是理中健胃、滋阴补血、养血,加点解热、去寒热的药,这个方意倒挺清楚,挺好明白。 其他医家 《金匮要略论注》:“此不专言里急,是内外皆见不足证,非独里急诸不足也。然较*芪建中证,前但云里急,故主建中,而此多风气百疾,即以薯蓣丸主之,岂非此丸似专为风气乎。不知虚劳证,多有兼风气者,正不可着意治风气,故仲景以四君、四物养其气血,麦冬、阿胶、干姜、大枣补其肺胃,而以桔梗、杏仁开提肺气,桂枝行阳,防风运脾,神曲开郁,*卷宣肾,柴胡升少阳之气,白蔹化入荣之风。虽有风气,未尝专治之,谓正气运而风气自去也。然薯蓣最多,且以此为汤名者,取其不寒不热,不燥不滑,脾肾兼宜,故以为君,则诸药皆相助为理耳。” 传承中医、弘扬国粹是中医人的责任 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,提高临床技能,欢迎中医同仁们参与经方临床医案讨论中来,中医理论体系构架不同,医案讨论答案不同,故医案答案没有 ,只有 ,这样在探讨医案中,升华我们的灵感,期待您的参与、留言…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chijianga.com/dqjtz/5493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传统中医认为,白色的食物皆具有营养之功效
- 下一篇文章: 解剖薯蓣丸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