薯蓣丸*式解析
学习方剂的过程中,我们都会碰到一些药品数量比较多,布置排列看起来不规律,甚至十分杂乱的方子,对于这些的方子的学习、理解、记忆,一直都成为很多学子当然,也包括我的噩梦!其中不乏很多传世名方,比如侯氏黑散、风引汤、薯蓣丸等。我已在上一篇文章里把侯氏黑散分析归纳梳理了一下。出于有助于我自己的学习理解和记忆的需要,我将陆续把我学习的心得体会以及方法传上来。本文的主角是薯蓣丸。薯蓣丸原载于张仲景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》第16条,说:“虚劳诸不足,风气百疾,薯蓣丸主之”。薯蓣丸方:薯蓣三十分,当归、桂枝、干地*、麯、豆*卷各十分,甘草二十八分,芎窮、麦门冬、芍药、白术、杏仁各六分,人参七分,柴胡、桔梗、茯苓各五分,阿胶七分,干姜三分,白蔹二分,防风六分,大枣百枚(为膏)。上二十一味,末之,炼蜜和丸,如弹子大,空腹酒服一丸,一百丸为剂。薯蓣丸主治虚证兼顾外邪:薯蓣丸主治“虚劳诸不足,风气百疾”。“虚劳诸不足”即为阴阳气血俱不足的虚劳病人,易被外邪侵袭而患各种病症,如头目昏眩,心中烦闷,骨节烦疼,腰背酸疼,饮食减少,羸瘦百病等。现代研究已证实,该方能明显增强患者体质,广泛用于临床慢性虚损疾病,如正气虚衰易感冒、各种疾病易反复者,体质虚亏、形体瘦弱,癌证术后、化疗、放疗后调理,亚健康等。薯蓣丸方药旨在扶正祛邪: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营卫生化之源,仲景首重脾胃,方中重用薯蓣(淮山药)为主药,大枣百枚、甘草二十八分为辅药,使脾胃健运,气血阴阳化生有源。佐以四君补气、四物补血、麦冬、阿胶滋阴,干姜温阳,此十三味共呈补气血阴阳诸不足之功,达到扶正目的。又伍桂枝、防风、柴胡散风祛邪,豆*卷化湿和中,麯(即神曲)消食健脾;使以桔梗、杏仁、白蔹理气开郁。诸药合用,健脾益胃,气血并补,阴阳和调,执中州以灌四旁,扶正气以祛风邪。以上内容为前贤论述,说实话,按照《金匮要略》原文的记载和顺序,要记住这个方子是非常打脑壳的,反正我是从来没有记住过。但是,后来有位广西的中医老师潘鑫运用这个方子发到群里,引起了我的兴趣,我便重新把它归纳整理了一下,一下子思路也清楚了,记忆也容易了,主次也分明了。所以,今天就把我自己学习整理的薯蓣丸的分解剖析转发于此,以供同道中人指点。凭心而论,我的理解和上一段论述描绘基本上是不谋而合了,而且上面一段红色文字的论说更加透彻,但是,上面那部分内容是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去网上搜索到的,在此先向原文作者表示感谢,表达敬意,我绝无抄袭之意。只是借这个问题表达:学习中医方剂学,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,但是,一定要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、基本原理、基本方法去做,而不是想当然。对于有的古典方剂,难以理解记忆的内容,一定要重新归纳整理,符合自己的思维习惯。薯蓣丸*式解析:人参,白术,茯苓,山药、大枣,甘草补气健脾除湿,干姜温运脾阳,温肺化饮、神曲健胃消食化积、豆卷入脾胃散湿热,以上诸药,培土生金,脾肺双补、补中有散,补而不滞;当归,熟地、白芍,川芎,阿胶,麦冬、滋阴养血,桂枝通利血脉,以奉心肝、桔梗、杏仁宣肺以朝百脉,兼能去血脉中有形无形之痰,若无上三味,养血则不免雍塞之弊也。柴胡、防风、桂枝、白蔹、豆卷、桔梗、杏仁,驱散肌表脏腑在外在里之邪。如此表里兼顾、补泻兼施、标本兼治、治本为主,可谓善也。《*帝内经遗篇》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”一直以来,扶正与祛邪都是中医治疗疾病最为重要与核心的两个部分。*纯富 感谢支持原创文章!
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chijianga.com/dqjtz/5513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解剖薯蓣丸一
- 下一篇文章: 夏日食欲不振新一期厨房达人秀,激活你的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