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哪家的白癜风比较好 http://yyk.39.net/bj/zhuanke/89ac7.html

笔者研读《伤寒杂病论》后,对中医治疗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,后读胡希恕先生、冯世纶先生对经方的临床应用解读《经方医学--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》,获益颇多。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应用栀子豉汤类方的心得与体会。

(1)《伤寒杂病论》第76条曰:"发汗、吐、下后虚烦不得眠,若剧者,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。若少气者,栀子甘草豉汤主之,若呕者,栀子生姜豉汤主之。”指患者在运用发汗、吐、下的诊治方法后津液受损而遗热未除,热邪在膈以上,并上攻于脑;遂使虚烦而不寐,翻来覆去,心中懊而烦,使用栀子豉汤治疗。其他症状如少气者,则言中气虚也,故在栀子豉汤基础.上加炙甘草安中益气;如呕逆者则在栀子豉汤基础_上加生姜,则呕逆可止。

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个,香豉四合。煎服方法是:前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,得二升半,纳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为二服,温进--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可以看出,两药合用有清宣郁热、止烦的作用。栀子色红,质轻而功效苦寒;豆豉色黑经发酵后质轻,在煎煮过程中后下,说明两味药合用可以宣散上焦之郁热。现分享1则失眠病案。-女性患者,因家中事务烦闷导致失眠来诊时已半月不得眠,中医诊断为失眠。《*帝内经》曰“烦劳则张”,故治疗方法为清宣郁热,给予栀子豉汤口服,1周后病愈。关于“得吐者,止后服”,在临床中没有见到服此方后有呕吐的不良反应故不细解。

冯世纶先生认为该方以栀子为主药,即主治阳里热;加甘草、生姜温中健胃,治里虚寒故栀子生姜.豉汤、栀子甘草豉汤两方证当治阳明太阴合病。笔者认为冯世纶先生的解说是对的,但可能不够全面,阳明里热如果在上焦可用此方,而用生姜止呕的用意则在于散饮邪,加炙甘草在于安中益气生津,则少气可除。

病例:患者,女,60岁务农。由于白天照顾孩子,又要务农,晚.上休息不好,出现心律不齐、心烦、失眠的症状,医院住院治疗(诊断为冠心病),住院半个月后病情无缓解遂回到河津求治于中医,疗效不佳。后经人介绍到我处就诊,要求中药治疗,症见:心烦,眠差,脉浮右寸部略大而左尺部沉,脉率不齐,面部颧骨有浮热,两手皮肤触之有热感,淡红舌薄白苔,食欲尚可。中医诊断为失眠,辨证属热扰胸膈证。方药采用栀子豉汤加减治疗:栀子15g,淡豆豉30g,远志6g。10剂,水煎服。胝药后,患者自觉失眠好转,心烦减轻心率仍不齐后以此方治疗3个多月,病情转安心律正常。后以六味地*丸加减口服以巩固疗效,至今康健而未发

(2)《伤寒杂病论》第77条日:“发汗,若下之,而烦热、胸中有窒者,梔子豉汤主之。”意为患者出现烦热、胸中有窒塞时用本方治疗,但临床上不一定都见于发汗或下后,烦热亦不明显,患者--般主诉为食道阻塞、胸中烦闷等。《伤寒杂病论》第78条日:“伤寒五六日,大下之后,身热不去,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,栀子豉汤主之。"伤寒五六日,常为病传少阳的时期,少阳病不可用下法,而反用下法,故身热不去,反而使邪热内陷而心中结痛,这是病邪没有得到有效控制,应用栀子豉汤治疗。

(3)《伤寒杂病论》第79条曰:“伤寒下后,心烦,腹满,卧起不安者,栀子厚朴汤主之。”太阳病泻下后,表邪没有外解反而内陷,出现心烦、腹满、卧起不安等症状,用栀子厚朴汤治疗。这时要注意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叁汤治虚满不烦者进行区别,还要与大实满不通而烦躁者宜用承气汤区

栀子厚朴汤方:栀子十四个,厚朴四两,枳实四枚。上三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,去滓分二服,温进一服。栀子可解热烦,厚朴、枳实能消胀,三药协力,治疗心烦闷、腹胀满而卧起不安者。可以看出该方力在.上中二焦,小承气汤力在中下二焦,由此可见仲景辨证之细。

病例:患者,男,43岁。腹胀而烦2周余,口服木香顺气丸、开胸顺气丸无效,故来我处就诊。自述1周前就餐时生气,当下即不能食,上腹胀满,心烦,卧而不安。分析原因为就餐时胃的消化功能旺盛,忽然受气而气郁中焦,逆于上。辨证:气滞热壅于.上中二焦。方药用栀子厚朴汤。服用3剂后,症状基本缓解。

(4)《伤寒杂病论》第80条日:“伤寒,医以丸药大下之,身热不去、微烦者,栀子于姜汤主之。"提示治疗伤寒邪在表是不能用下法的,下后邪热内陷而伤正气,故有身热不去、微烦的临床表现,伤内则可有呕或下利的表现。栀子王姜汤主治在里的上热下寒之证,六经归为太阴、阳明。现分享1例栀子干姜汤病案。患者,男,50岁,患慢性结肠炎10余年每日腹泻五六次,少腹部不适,心烦,面部稍潮红,触之双手浮热。中医诊断为腹泻,辨证为阳明有热而太阴虚寒(.上热下寒),治宜宣热温下。患者症状符合栀子干姜汤方证,处方:栀子10g,王姜12g。治疗2周后,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。

(5)《伤寒杂病论》第80条曰:“凡用栀子汤,患者旧微溏者,不可与服之。”提示栀子是味苦性微寒之药,如果患者有里虚寒的症状,不宜使用。

中医治病有无疗效,其关键在于方证是否对应,病证复杂多变,但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道法自然"之理不变则可以不变应万变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chijianga.com/dqjtz/680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