枳实

《神农本草经》味苦,寒;无*。主大风在皮肤中,如麻豆苦痒,除寒热结,止痢,长肌肉,利五脏,益气,轻身;

《名医别录》味酸,微寒;除胸胁痰癖,逐停水,破结实,消胀满,心下急,痞痛,逆气,胁风痛,安胃气,止溏泄,明目。生河内川泽,九月、十月采,阴干。

枳木如橘,而差小,高五、七尺,枝间多刺,叶亦如橘,但橘叶两头尖,枳叶有两刻耳。春生白花,至秋成实,八月采。(《图经》)

厚朴

《神农本草经》味苦,温;无*。主中风,伤寒,头痛,寒热,惊悸,气血痹,死肌,去三虫,

《名医别录》大温,无*;主温中,益气,消痰,下气,疗霍乱及腹痛胀满、胃中冷逆、胸中呕不止、泄利、淋露,除惊,去留热、心烦满,厚肠胃。

一名厚皮,一名赤朴。其树名榛,其子名逐折,疗鼠瘘,明目,益气。生交址、冤句,三、九、十月采皮,阴干。(干姜为之使,恶泽泻、寒水石、硝石。)

厚朴木,高三、四尺,径一、二尺,叶似槲叶,四季不雕,五、六月,开细红花,结实如冬青子,生青熟红,其中有核,七、八月熟,甚甘美,皮鳞皱而厚,肤白肉紫,多液者佳。(参《图经》《纲目》)

橘和枳的差别

橘踰淮北,变而为枳,即在江南,若年岁久,亦叶生刺,遂不可食,故江南有橘有枳,淮以北则有枳无橘,是枳与橘本一类二种。

江南地热,橘乘阳明宣发之气,则味辛甘;辛甘发散为阳

淮北地寒,枳秉阴冽敛降之气,则味苦酸。酸苦涌泄为阴。

以胸隔为分界,辛甘,故主胸以上逆气;

苦酸,故主胸以下滞气。

人身之气,阴阳相交也,如凤求凰,阳欲下藏,阴欲上朝;

一旦有病,则阴阳分离,阳上逆,阴下泄;

阳上逆,阴下泄,则阴阳不能相交。此中土斡旋无力所致也。

中宫之病,偏于寒热有余者居多;

病于上者,热多,随其上腾之性,以宣发之,橘皮,所以主----瘕热、逆气、止欬呕、利水谷也。

病于下者,亦顺其性,以泄降之,枳实所以主-----除寒热结、止痢,且利五脏也。

长肌肉,止痢

受热,感寒,乘于阳则发,乘于阴则结,并于表气则发,并于里气则结。

发者,开之使出,宜宣散,不宜降泄;

结者,导之使行,宜降泄,不宜解散;

所谓---病在阴,应攻其里也。

若久结不解,留于中,则肌肉损削;溜于下,则下痢结滞;用枳实,令结滞能下,斯肠胃流通,气机畅茂,故能长肌肉,泻痢自动停止。

此枳实所以长肌肉,止痢之功也。

枳实利五脏

脾胃,行谷气于五脏,五脏禀谷气,而后能周流无滞;

脾胃滞,则五脏皆滞,滞于中则痞痛、胀满,滞于旁则痰澼、停水;

肠胃通,则脾气宣,谷气行;枳实所以“除胸胁痰澼,胁风痛,逐停水,破结实,消胀满,心下急,痞痛”之功也。

大风在皮肤中,形如麻豆苦痒

风疹者,宜解散,不可降泄,为何枳实治疗大风?

答:风本流动之邪,皮肤中是营卫所在,环周不休之处,风与营卫,两动相合,能为如麻如豆之形而不散,此非寒热结而何?

夫形诸外,必有诸内;皮肤中者,正肌肉之间,胃脾所主也。脾胃本有寒热,寒热相结,留于肌肉间,气乃停滞,又受风邪侵袭,于是内外勾结作乱,如麻如豆,或起或伏,正以其根于内也。

拔其根,枝叶则无所依附,故以枳实消脾胃之结,则肌肉之滞涩自可消亡,治里之物,偏有解表之能,故推为首功!

厚朴

中风、伤寒、头痛、寒热,正三阳表证也。厚朴非表药何以推为首功?

答:厚朴非表药,惊悸、气血痹、死肌,岂能皆是表证?

《本经》之旨,盖谓厚朴主伤寒、中风、头痛、寒热之或惊悸,或气血痹,且有死肌者耳。

刘潜江谓:『草木能四时不雕者,或得于纯阴,或得于纯阳。』厚朴,纯阳者,故取木皮为用,而气味苦辛,色性赤烈也。味之苦者,应于花赤,皮紫,是味归形也;

形色紫赤者,应于气温,是形归气也。

苦能下泄,

1苦从乎温,则不下泄,变为温散,厚朴是也。

2苦从乎寒,则直下泄,枳实是也。

气之生化,在中土,厚朴虽苦,苦后觉有微甘,所以归中土而散结气,可为治伤寒中风,根于中土者之证据。

夫伤寒、中风,变幻虽多,大旨不越乎伤阴,伤阳二者,

伤阴则津 燥,故惊悸;伤阳则津液滞涩,故气血痹。

惊悸包括谵语,妄言、烦燥,懊恼等候,

气血痹包括胀满、呕泄等候,

惊悸,气血痹,皆与表邪连横;

表以里为根底,但散其表,不究其里,则枝叶不能复生;

里以表为应援,但通其里,不散其表,则外邪因之内陷;

厚朴不必治伤寒、中风,而伤寒、中风内外牵连者,必用厚朴,此所以推为首功欤!

死肌

所谓死肌,有谓之麻者,有谓之木者,仲景无是也,在仲景书,麻曰虫行皮中,木曰不知痛处。麻为表气久虚之候,木为阳气拂郁之候,此条死肌当作木解,故死肌乃阳气拂郁,不知痛处。厚朴之治也。

刘潜江曰:『枳实,味苦而辛,苦多辛少,苦中又含酸意。』枳实,苦酸涌泄为阴,气又寒,结于秋季降令,下行之性,乘降令之旺以就阴,最烈而速。

厚朴,始尝之苦,苦中微微有甘, 有辛意,非辛也,乃苦温之余烈,俗所云麻味也。

厚朴以苦温散结,枳实以苦寒泄滞,此二者有何区别?

气以温热为升补,若兼苦甚者,转从升补以散之;

以寒凉为泄为降,苦甚者,转从降泄以导之,

故厚朴之治,宜于寒或湿;枳实之治,宜于热或燥,各从其对待,以投之;

反是,厚朴施于燥热之结者,犹可借从治以奏功。

枳实,误施于寒湿,是气本下而复降之,危害不浅。

仲景于枳朴,每多联用,说者谓:其善泄胸中至高之邪,乃今一断之曰治中,得无有戾于古人耶?

予谓-----至高之用,决非枳朴可治,何则?

枳实厚朴,所泄者气,上焦气分有病,必兼停饮、宿水故也。

夫上焦,为化阴之所,其氤氲之气,化为津而下溉,下焦乃能化气,气则为柔和不为刚烈,以上焦原系脾肺太阴所主,太阴本湿土之化也。

若上焦不化阴,则氤氲之气聚集如云团者,壅遏而为痰为水,故仲景治上焦多用杏仁、桔梗、葶苈、甘遂,陷胸等汤。

中焦,水谷杂居,而传化物而不藏,如土之于水,立能治之使尽,以胃与大肠,俱属阳明,阳明本燥金之化也;

中焦有壅滞不化,以峻药导之,滞虽去,其所熏蒸而留于肠胃者未去,能勾引新谷新邪,附着于旧滞之位以为患,故仲景治中焦,纵已投硝*之峻药,必协以枳朴,如承气汤之类。

两书中,用枳实之方十有七,用厚朴之方十有四,而枳朴联用者八方,八方之中,与大*同用者六;

如西人制火器,大*则药,枳实厚朴则木炭也。

如古人制劲弩,大*为矢,枳实厚朴为机栝;

枳朴并用,不用大*

曰枳实薤白桂枝汤,曰栀子厚朴汤;

栀子厚朴汤,表邪方炽,而误下之后,故心腹烦满,卧起不安,欲出表而不得,故方名但曰厚朴,不出枳实,以厚朴之性,原向表也。

枳实薤白桂枝汤,里气壅逆,故心中痞、留气结在胸,胸满,胁下逆抢心,乃气欲下归而不得,故方名但出枳实,不出厚朴,以枳实之性,原向下也;

枳实厚朴大*并用

“发汗不解,腹满痛者,宜大承气汤。”

“腹满不减,宜大承气汤。”

“腹胀,不大便者,宜大承气汤。”

“其热不潮,未可与承气汤,若腹大满不通者,可与小承气汤,微和胃气,勿令大泄下。”

“病腹满,发热,十日,脉浮而数,饮食如故,宜厚朴七物汤。”

“腹满,痛而闭者,宜厚朴三物汤。”

“支饮,胸满者,宜厚朴大*汤。”

枳朴为胀满而设立,方中分量,惟小承气汤枳朴最少,厚朴七物汤、厚朴三物汤即小承气汤,惟以枳朴多用,易其名,且表证多者,厚朴多,表证少者,厚朴少,于此可见枳朴之异而同,同异之间,枳实之所以泄满,厚朴之所以胀者,可窥矣。

枳实厚朴分别使用

厚朴,木之皮,味苦气温,枳实,橘之变种,气疏峻而性泄降,辅助里药则为发纵指使,辅助表药则为搜捕反侧。

发纵指使者,必谋之审,处之当,宜枳实厚朴并用;

搜捕反侧者,必持以静,而发以猝,宜单独使用。

枳实与解表药并用

观其表证方盛,里不和者,主以降泄其里,而表亦和(大茈胡汤)。

1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呕不止,心下急,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。与大柴胡汤,下之则愈;

2伤寒十余日,热结在里,复往来寒热者,与大柴胡汤。

3伤寒发热,汗出不解。心中痞硬,呕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汤主之。

4按之,心下满痛者,此为实也;当下之,宜大柴胡汤。

病属于阴,邪系于阳者,枳实泄其阳而阴自达(四逆散)。

少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

炙甘草枳实芍药柴胡

病起于表,痊愈后反复,此属于里者,必廓清其里,表方得开(枳实栀子豉汤)。大病差后,劳复者,枳实栀子豉汤主之。枳实栀子豆豉

气阻于上,不得升降者,恃以开泄,而升降复其常(橘枳生姜汤)。

胸痹,胸中气塞,短气,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,橘枳姜汤亦主之。橘皮枳实生姜

气逆于上,不得下,反内逼者,下其气,而内不扰(桂枝生姜枳实汤),此枳实之用与表药相联者也。

心中痞,诸逆心悬痛,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。

厚朴与解表药并用

一厚朴麻*汤

麻*、半夏、干姜、细辛,五味子为小青龙汤。麻*、石膏、杏仁为麻*杏仁甘草石膏汤,二方相合,更加厚朴,主脉浮而欬。

脉浮为在表,二方皆表剂,小青龙汤本主欬,加厚朴,冠方名者,为何?

答:散敛温凉,散---麻*细辛,敛—干姜五味子;温-干姜细辛杏仁炙甘草凉----石膏;以上诸药,欲各至其病所,发挥其效。然因邪聚,致胸中逼仄,若无宽而廓之者,则诸药难尽其能,此首功之所在,故冠名在前,曰:厚朴麻*汤。

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

1喘家,作桂枝汤,加厚朴杏子佳。

2太阳病,下之,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。

或下或未下,桂枝证不罢,而喘,仍与桂枝汤,但加厚朴、杏仁,以杏仁能使上冲之气,达于络脉,厚朴能使上冲之气达于表分,所以联络桂枝之解肌,挽救将要下陷肠胃之邪,仍回营卫(桂枝加厚朴杏子汤),此厚朴之用与表药相连者也。

问:枳实、厚朴皆与桂枝相连,枳实连茈胡,不连麻*;厚朴连麻*,不连茈胡,何也?

答:盖连桂枝者,欲其下气,散饮,此枳实厚朴皆有之功能。

厚朴+麻*,欲其横出开表;以枳实无横出之权

枳实+茈胡,欲其通中泄里,厚朴无直达之技也。

枳实厚朴,单独运用

一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杯,水饮所作,枳朮汤主之。

二发汗后,腹胀满者,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。

枳术汤证,中有病形,外不言胀满。厚姜草夏参证,则外胀满,中不言有形。参、朮补中,各有法度;枳,朴之分,各有界限。

两证之根源,皆是中虚,有微虚和大虚之别,其候又有久暂之殊;

枳朮汤证,脾气濡滞,所受胃之精微,不能速化以上输,停于心下,日积月累,以至成形。

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证,汗后,肺气外薄,失于吸引脾津,致脾气随津,横溢四出;

1若能聚而不散,犹是虚中之实;2纯散而不能聚,属于虚中之虚,惟其为虚中之虚,虽然重用泄满化饮,必久煎使之气淳,而力优柔(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,以水一斗煮取三升)。

为虚中之实,用补中而不重(枳朮汤,枳实用七枚,白朮仅用一两),且必少煎,使其气锐而力雄猛(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),注之曰:腹中软,即可见其患硬不患满也。

藉此,又可见古人治病,每因势利导,不加逆折。

腹满者,其机横溢,故用厚朴随横溢以泄其满;

中坚者,其机根固,故用枳实随根固而泄其坚,

一横一直之用,即枳实厚朴,至理之所在矣。

厚朴偏于外,兼能治虚,枳实偏于内,仅能治实。

厚朴,始终只在气分,枳实却能兼入血分,于王不留行散、厚朴半夏汤、枳实芍药散、排脓散见之。

1病金疮,王不留行散主之。

盖金疮者,血去多,自无瘀滞,故流通血分,缝纫疮口,拔去热*,既皆有其物矣。

2妇人咽中如有炙脔,半夏厚朴汤主之;

疏导气机,必用厚朴!咽中帖帖,如有炙肉,吐之不出,吞之不下,气着于咽,惟其帖于两旁,故用着于表之疏气药,惟其有所帖,故为有形之痰,于是小半夏加茯苓汤遂与着表疏气之厚朴伍矣,此所谓只在气分者也。

3产后腹痛,烦满不得卧,枳实芍药散主之。

腹痛、烦满、不得卧是小承气证,若在产后,不仅仅为气分壅结,血分必有留滞。

破阴结,布阳气,芍药能利血中之气;破热结,坠坚气,枳实能利气中之血。气利而满减,血利而痛已,此枳实芍药散,更狭于小承气汤,其效反大于小承气者。

排脓散---枳实芍药桔梗鸡子*

枳实芍药散,加桔梗、鸡子*为排脓散,为何叫做排脓?

答:全是在象;内有脓,如鸡子*;则内有物象形,而托其脓(鸡子*象脓);

外有脓,如桔梗。以会意而达于表(桔梗味辛色白,为归肺与皮毛),此所谓枳实兼入血分者也。

厚朴利气,乃着于外者也;枳实利气,是悬于中者也。

厚朴除满,是除胀满;枳实除满,是除坚满。

枳实除满,而且除痛;厚朴除满,而不治痛,不徒偏内偏外,兼虚兼实。

徐文亮

功夫不负有心人,君若开心赏点钱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chijianga.com/dqjtz/11351.html